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具有广泛和深厚的历史基础。1952年在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由同济大学土木系、圣约翰大学建筑系、之江大学建筑系等多方整合,并吸纳了来自复旦大学土木系、交通大学土木系、国立杭州艺专等学校的部分教师,成立了同济大学建筑系。其后,在建筑学,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三个领域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方法和专业风格,涌现了冯纪忠教授、金经昌教授、陈从周教授等一批著名专家学者。1986年成立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结构和规模日益壮大,教学科研体系趋于完整。进入新世纪,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合作等各方面又有新的机遇,得到新的发展。原建筑系历任系主任有:黄作燊教授、吴景祥教授、冯纪忠教授、李德华教授;学院历任院长有:李德华教授、戴复东教授、陶松龄教授、郑时龄教授、陈秉钊教授、王伯伟教授、吴志强教授、吴长福教授。现任院长为李振宇教授。
60多年来,学院秉承“缜思畅想,博采众长”的学院精神,形成了四个鲜明的特点。第一,学术民主,人才队伍和专业教学理念呈现出统一中的参差多态。第二,追求创新,建筑、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的研究与时代的变化和学科的发展同步。第三,勤于实践,教学、科研与设计实践相结合,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第四,开放合作,积极面对全球化,国际合作交流富有影响,成为世界知名的建筑、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学术中心。学院的全部三个一级学科(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均被列入2017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的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城乡规划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三个一级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A+、A-、A-。
院系专业师资
学院现设有建筑系、城市规划系、景观学系3个系。共有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历史建筑保护工程4个本科专业;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学科配置完整,门类齐全。
2018年学院共有全职教师和研究人员240人(包括国际教师18人),全职管理人员59人。共有教授和研究员91名,副教授、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97名。高等研究院专职科研人员17人;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29名。另有兼职教师和研究人员219人(包括国际教师123人)。
学院国家级高端人才有: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常青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教授等。学院还聘请贝聿铭(IeohMingPei)、安藤忠雄(TadaoAndo)、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GeorgeRogers)、格兰·马库特(GlennMarcusMurcutt)、伊琳娜·博科娃(IrinaGeorgievaBokova)、华安·克洛斯(JoanKlos)等名家担任名誉教授;聘请魏敦山院士、张锦秋院士、王澍教授等担任兼职教授;聘请伊纳克·阿巴罗斯(InakiAbalos)、斯凡诺·博埃里(StefanoBoeri)等担任合作研究海外学术大师。
人才培养
学院专业设置齐全,为国内外同类院校中本科生、研究生招生规模最大的学院之一。1952年设立建筑学专业后,在国内率先创立了城市规划(1955年)、风景园林(1979年)、历史建筑保护工程(2003年)等专业。在全国各高校中最早招收建筑学科研究生(1954年),首批设立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博士点、硕士点(1981年),最先设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988年)。城市规划学、建筑学为全国重点学科,城市规划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分别成为上海市高峰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
2018年全日制在读国内学生总数为2524人,其中本科生1175人,研究生1349人。另有来自80多个国家的国际学生242人,包括本科和硕士博士学历学位国际学生、双学位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学期交流国际学生。学院开设71门全英语课程,每年国际公开学术讲座达到120-150场,每年延请国际“模块化教授”参与教学。
60多年来,学院以重基础、重实践、求创新、多元开放的姿态,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水平。以“知识、能力、人格”为宗旨,培育了一代代的高水平专业人才,毕业生总数达到16000余名,可谓桃李满天下。毕业校友中,既有魏敦山院士、邹德慈院士、唐玉恩大师、沈迪大师、邵韦平大师、王澍教授、柳亦春建筑师等著名专家,也有一大批活跃在设计创作、创新创业、行政管理、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优秀人才,成为社会栋梁和专业精英。
科研与设计实践
进入新世纪,学院以“生态城市”、“绿色建筑”、“遗产保护”和“数字设计”为学科新的发展重点,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形成新的强势学科,通过学科交叉平台建设形成新的优势学科群。组建“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智慧城市、建筑技术、历史建筑保护技术、数字设计建造等方面成果众多。成立“生态化城市设计国际联合实验室”,建立“建成环境技术中心”,建构了国内最齐全的学科建制,形成了学科群整体发展优势。设立以吴志强、唐子来、伍江、王德、赵民、郑时龄、钱锋、常青、刘滨谊等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9个“高峰计划”交叉创新团队,引进美国、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瑞典、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国际联合PI和国际研究骨干,形成创新机制,科研成果丰硕。
教师科研与设计实践形成良好互动。1994年以来学院先后成立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都市建筑设计院。在2008奥运会、2008年汶川地震灾后重建、2010上海世博会、“一带一路”计划等重大项目中,完成了一大批研究和设计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教师和学生在科研和设计实践中拓展了学科内涵,尤其在新型城镇化、城乡历史风貌保护、可持续人居环境设计、生态景观规划和设计、智慧城市和数字建造等领域取得了新的成绩。先后获得国际和国内重要设计奖项200余项。
国际合作和社会服务
在国际合作中特色鲜明,先后成立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分中心)(WorldHeritageInstituteofTrainingandResearchfortheAsiaandthePacificRegionundertheauspicesofUNESCO,ShanghaiCenter)”、“亚洲发展银行-同济大学城市知识中心(AsianDevelopmentBank-TongjiUniversityUrbanKnowledgeHub)”,积极开展与联合国人居署的合作。学院与海外100多所大学建立合作联系,30多所大学建立实质性合作,18所大学共建双向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其中本科项目1项,硕士项目17项。
通过国际建造节、联合设计教学、海外访学计划、国际双学位培养、国际夏令营、国际博士生院、国际论坛和国际联合科研等一系列项目,学院形成了特有的全球化影响。多名教授分别担任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吴志强)、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郑时龄,伍江)、美国建筑学会荣誉会士(FAIA)(罗小未,郑时龄,常青,吴志强)以及其他诸多学术机构的重要职务。在世界QS排名中,同济大学“建筑与建成环境”2018年和2019年连续排名为全球第18位。
在社会服务中,学院发挥了广泛独特的作用。学院教授在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相关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一级学会、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评估委员会等学术机构担任重要职务;在学科发展、专业指导、政策制定和支持帮扶等方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学院设有《城市规划学刊》、《时代建筑》、《建筑遗产》、《BuiltHeritage》、《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五个学术期刊编辑部,发行有国内国际重要影响的五本期刊。与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合作的“同济大学城建干部培训中心”已有30年历史,培训各类专业管理干部近20000名。
学院坚持“四个服务”,以培养人才为第一要务,以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为己任,以建设处于世界第一方阵的建筑、规划、景观类院校为目标,坚持学院精神传统,加强国内国际合作,不断追求创新,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成为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教育和学术中心。
推荐简章
40006-90680
全国研究生报名咨询电话热门专题
热门常见问题
最新文章
在线问答
-
答
同济大学是一所教学设施完善、校园环境优美、师资力量雄厚的高水平名校,在办学的过程中为国家和社会人才的培养做出了一定贡献。近期有部分想报考的人员在咨询读同济大学工商管理(MBA)在职研究生有什
-
答
同济大学的办学历史比较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办学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因此每年吸引了很多有读研需求人员的目光。近期有部分想报考的人员在咨询2024年同济大学在职研究生学费贵不贵
-
答
当今社会对于求职者的要求日益严格,要求积极提升个人综合实力,比如报考在职研究生。同济大学是院校之一,学科门类齐全,其中设有车辆工程专业。接下来分析一下,在同济大学读车辆工程在职研究生好不好?
在职研究生工具
-
类型
-
信息
-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