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在职研究生
西北工业大学
  • 简章:0篇
  • 学费:¥3.00~24.80万
  • 学制:3~3年
  • 简称:西北工大,西北工业
  • 招生:陕西
  • 方式:周末班 集中班
  •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127号/长安区东祥路1号
招生方式

航空学院

师资力量雄厚 科研队伍强大

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历史悠久,其前身为原交通大学航空门(1935年)、原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1935年)和浙江大学航空工程教育系(1933年),于1952年在南京合并成立的华东航空学院飞机工程系。1956年华航西迁成立了西安航空学院飞机工程系,1957年西安航空学院与西北工学院合后成为西北工业大学飞机工程系。1970年原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整建制并入西北工业大学后,飞机工程系的教学科研实力大大加强。2003年西北工业大学民航工程学院(1994年成立),与飞机工程系合并组建了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

师资队伍:

现有教职工214人,其中教师145人(含教授55人,副教授78人,讲师12人),实验技术人员31人,专职科研16人,管理人员11人,博士后11人。外聘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6人,国家级青年人才7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陕西省及省部级各类人才计划10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3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全国优秀教师1人,陕西省教学名师2人。学院已培育出一批学术水平高的学科带头人和年龄结构、知识层面合理的学术梯队,实力雄厚。

学科建设:

学院参与3个国家一级学科建设。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全国并列第1,下设飞行器设计(国防特色学科)、航空航天安全工程、人机与环境工程、适航技术与管理(国防特色学科)等二级学科。

力学为航空学院主干学科之一,在第四轮学科评估被评为B+学科,全国并列第9,下设固体力学(国家重点学科)、流体力学(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空气动力学、航空器结构与适航技术等二级学科。

交通运输工程为学院新兴参与建设的重点学科之一,主要负责“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二级学科的建设,该二级学科为工信部国防特色学科。

人才培养:

学院建有1个国家级航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飞行器设计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航空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

学院以高素质拔尖人才培养为目标,持续推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以“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为本科教学理念,设有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和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专业。其中,“飞行器设计与工程”是教育部特色专业和工信部重点专业,也是陕西省名牌专业和重点建设专业;“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是教育部新增审批的第一个航空领域本科专业,陕西省重点培育建设专业。

学院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推进研究生培养资源配置改革,不断优化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生培养瞄准国家航空航天科技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定位于培养具有高度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科学研究与实践能力突出,国际竞争力强的“多元化、创新型、国际化”精英人才。学院现有博士生导师72人、硕士生导师125人,拥有8个博士学位点,11个硕士学位点,1个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点,1个工程博士领域,并建有“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和“力学”博士后流动站。

近三年,学院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国际级奖励86项,国家级奖励238项,省部级奖励166项。

科学研究:

学院紧密围绕航空航天领域科学发展前沿和国防科技发展重大需求及国家重点科研任务,基础理论研究与服务型号工程并重,不断推进科研工作高水平持续发展.

学院拥有翼型叶栅空气动力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无人机特种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联合)、飞行器结构力学与强度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工信部未来飞行器协同创新中心、陕西省通用飞机协同创新中心、冲击动力学及其工程应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飞机电推进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联合)、陕西省试验飞机设计与实验技术工程实验室、陕西省风机泵工程中心,同时拥有14个院级研究所。

学院科学研究硕果累累。近五年来,新增各类科研项目1230项,其中,民机科研专项6项,陆航预研专用技术项目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项,其中,优青项目2项,重点项目1项,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12项,发表SCI论文656篇,授权专利216项,科研经费到款累计5.75亿。

国际化建设:

学院注重推进国际化建设进程。先后与德国宇航院、布伦瑞克工业大学、法国ESTACA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比利时列日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与马汉科理工大学达成了我校内首个“反向”联合培养项目协议,提高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学院注重师生国际交流,每年组织约70名教师、160名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境外校级交流、暑期学校等活动。

学院先后获批“结构力学行为科学与技术”创新引智基地(2007年获批,以免答辩的优异成绩于2011年获新一轮资助)。“飞行器复杂流动与控制”创新引智基地(2017年1月免答辩获批),引进了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知名大学的专家学者,开展了一系列实质性的国际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

2017年,学院获批“冲击动力学及其工程应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该中心围绕航空航天重大力学问题以及“大飞机”和“两机专项”等重大科技专项的工程需求,致力于先进结构与材料的动态响应、破坏机理等重大科学问题及工程化应用研究,与国际伙伴合作形成了一批具有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的联合成果。

杰出校友:

航空学院的杰出毕业生独领风骚。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张庆伟,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7型战斗机总设计师(枭龙、枭龙双座、歼-10双座、歼-10A、歼-10B、歼-10C、歼-20)杨伟,中国工程院院士、运-20、歼轰7A飞机总设计师唐长红,中国工程院院士、某型发动机总设计师尹泽勇,中国科学院院士、光测实验力学专家于起峰,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校长邓小刚,中国科学院院士郭万林,ARJ21-700飞机先后两任总设计师吴兴世、陈勇,某型飞机总设计师段卓毅,某型直升机总设计师邓景辉,运-12F飞机总设计师李先哲,新60、新舟600飞机第一任总设计师吕海,新舟700总设计师董建鸿,某型飞机机总设计师周振国等是其中的代表。

  

推荐简章

共0篇简章
专业方向 专业 关注度 学制 学费 授课方式 地区
全国研究生报名咨询电话

40006-90680

全国研究生报名咨询电话

热门专题

更多
  • 1
  • 2
  • 3
  • 4
  • 5

热门常见问题

更多

最新文章

更多

在线问答

更多

在职研究生工具

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