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传播学院
中央民族大学的新闻学教育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开办的少数民族在职干部新闻研究班,1984年在汉语言文学系正式开办新闻学本科专业;1989年开始在民族学招收民族报刊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2000年获得新闻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成立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03年开设广告学专业;2010年获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招收首届传播学硕士研究生;2014年与藏语研究院合作开设新闻学(藏语实验班),招生四届,并于2019年9月开始招收新闻学(民族实验班)。2014年成为全国第二批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MJC)授予单位,2015年正式招收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2019年7月9日新闻传播学院独立建院。
目前,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含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硕士点,以及新闻学、广告学两个本科专业,以及新闻学(民族实验班)。
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队伍年轻实干、富有活力、勇于创新,现有在编教职工28名,其中教学科研岗位专任教师20人,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0%,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70%。同时,教师团队中70%以上的教师具有海外访学经历,50%以上的教师属于“双师型”,具有业界+学界的双重背景。
学院现有博士生导师1人,学术硕士导师8人,专业硕士导师14人,校外兼职学术硕士导师2人,校外兼职专业硕士导师6人。导师队伍中,多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多人入选国家民委领军人才、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全国十佳广播电视理论人才、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人才等。多位导师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广告艺术教育突出贡献人物奖。多位导师担任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推广专家、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国内重要专业赛事评委、大型活动导演等。
学科注重与国内外知名新闻传播院校以及业界建立交流合作关系,每年开设30余场前沿讲座,邀请学界和业界专家开展讲座与专业指导。在业界交流方面,新闻传播学科与首都国家级媒体以及新媒体科技公司联系紧密,并聘任具有业务水平和学术水平的业界导师40人,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了协同育人机制。
学院在30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求真务实、知行并重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坚持立德树人,以学生和教师为双中心,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材、有利于教师提升发展的良好环境。未来学院将守正创新、兼收并蓄、循序渐进,不断创新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科综合实力。
人才培养
历经35年本科教育和30年研究生教育,已培养新闻传播类本科毕业生3000多人,硕士研究生近1000人,毕业生覆盖全国48 个少数民族,有些成为本民族第一位新闻学专业大学生或研究生,佼佼者荣获“范长江新闻奖”“中国新闻奖”。目前在校新闻传播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留学生近700人。
近10年,教学成果多次获中央民族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先后获北京市高等院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教师多人承担多项北京市、国家民委教学改革项目,多人获北京市教学基本功大赛二、三等奖。
学院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致力于培养知行并重的人才。学院是北京市民族文化传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主体院系,下设电子编辑排版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数字媒体实验室。学院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合作开设暑期训练营、与多家新媒体平台合作建设融媒体工作站。学生主办有院刊《Minder志》。
学生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去向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知名国内院校以及斯坦福、南加大、爱丁堡、威斯敏斯特等知名国外高校。学生生源质量高,就业有保障,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研究生就业率保持在100%。
近些年,在校生获得的重要荣誉奖项包括全国优秀学生干部、宝钢教育基金优秀学生奖、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北京市优秀共青团员、首都“先锋杯”优秀基层团干部、首都“先锋杯”优秀团员等;重要的集体奖项包括北京市先进班集体、北京市五四红旗团支部、首都“先锋杯”优秀团支部、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等;获得的专业奖项包括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策划类金奖、“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总决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类(非专业类)特等奖、全国优秀网络视听作品年度优秀大学生纪实短片一等奖、全国数据新闻大赛二等奖等。
办学特色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科立足国家民族院校办学定位与优势,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坚持主流和特色相结合。科学研究中,立足国家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需求。新闻学学科着力建设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论研究领域;传播学着力建设跨民族文化传播和民族文化认同研究。自设学科“民族影视与非遗数字化传承”通过多学科交叉已初步形成稳定的学术团队,取得了较好的学术研究成果。近年来,新闻传播学科在科学研究方面不断突破,2015年以来累计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十余项,产出了一批较有质量的科研成果。科学研究多次获北京市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二、三等奖。
学院是中国新闻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首任会长单位、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单位;是中国高校影视学会民族影视研究委员会副会长单位、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单位。学院与北京市民委合作成立有中国民族影视研究中心,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民族节目中心合作成立有“民族语言广播听评基地”,院级科研平台还包括中国新闻传播研究中心、新媒体研究中心等。
新闻传播学科在本科生与研究生人才培养中坚持竞争性与互补性的二维方针,既坚持人才培养对标一流高校,培养具有竞争力的高质量人才;又强调招生与培养中体现民族院校在高等教育中的定位,采取差异化办学,突出办学特色,通过实验班培养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人才,与非民族院校形成人才培养互补结构。
新闻学(藏语实验班)的创办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高度评价,被誉为“国门工程”、“国家工程”。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人民网、新华网等重要媒体均对中央民族大学新闻学(藏语基地班)的创办给予了专门报道。藏汉双语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探索,也为民族高等院校“民族语+专业教育”发挥了示范与引领作用。2018年,该实验班建设成果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并被推荐参评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
推荐简章
-
非全日制 新闻与传播2年7.00万周末班北京
40006-90680
全国研究生报名咨询电话热门专题
热门常见问题
最新文章
在线问答
-
答
近些年来,社会各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上班族只有不断的提升自己,才可以在公司占据一定的话语权。所以为了稳固自身职场地位,不少上班族选择利用业余时间报考在职研究生来学习专业知识,那么报考
-
答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在职研究生发展得越来越火,中央民族大学就是招生院校之一。该校在职研究生自开办以来就已帮助了许多职场人士走上了心仪的工作岗位,报考人数也在逐年递增,招生类型是非全日制研究生
-
答
中央民族大学有鲜明的办学特色,是教育界一所非常出名的高等学府。近期有部分想报考的人员在咨询中央民族大学在职研究生是怎么报名和考试的,可不可以拿到双证,下文为大家详细介绍,仅供参考。中央民族大
在职研究生工具
-
类型
-
信息
-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