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下午,“潘汉典法学之路”恳谈会暨《潘汉典法学文集》首发式在法律出版社六层屋顶花园举行。活动由我校比较法学研究院、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法律出版社及潘先生弟子共同举办。耄耋之年的潘汉典先生及家人,法学界的众多知名学者,“潘汉典法学之路”不同时期的母校代表、师友、领导、同事、合作者及潘汉典先生的10位弟子,法制日报、中国新闻周刊、财经杂志等十余家媒体记者共计70余人参加了会议。我校校长黄进、终身教授陈光中与会并发言。首发式由比较法学研究院院长高祥主持。
与会的嘉宾有:88岁高龄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国华,我校前常务副校长、现任全国律协常务副会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甘绩华教授,中国法学会比较法学研究会会长刘兆兴、秘书长张少瑜、清华大学高鸿钧、北京大学贺卫方、中国人民大学朱景文、北京师范大学黄风、北京工商大学李仁玉等教授,我校第一任副教务长费青先生之子费平成、《元照英美法词典》主编薛波,法律出版社社长黄闽、法学学术分社社长朱宁,潘汉典先生的母校广州培正中学及香港同学会会长雷礼和、广州同学会会长朱素兰和北京同学会会长林其荦,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院长胡玉鸿、党委书记胡亚球,以及我校高祥、曾尔恕、凌岩、郑永流、舒国滢、张生、朱伟一、刘飞等学者。
首发式上,我校校长黄进、同时作为《潘汉典法学文集》序言作者之一代表学校向我校最年长并仍辛勤工作在法学教育第一线的潘汉典先生恭贺文集出版和教师节快乐。黄进动情地回忆了自己上世纪80年代在武汉大学读研究生期间,曾经做过一些外国法律和法学论文的翻译工作,投稿到潘先生当时任主编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主办的《法学译丛》杂志上。没想到的是,作为杂志的主编,潘先生亲笔回信,对翻译文稿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一一指正文稿中的误译。潘先生治学态度之严谨,工作态度之认真,提携后进之情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难以忘怀。黄进提到了潘先生的两次“法大缘”,第一次是1952年建校时潘先生以北京大学讲师身份进入新成立的法大前身——北京政法学院,成为我校建校时的首批教师。第二次是1987年,潘先生应法大邀请,重回法大,担任比较法研究所首任所长并主编《比较法研究》,是法大比较法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人。黄进感谢当时校领导的远见卓识,能够把潘先生从社科院法学所请到法大。黄进还提到,从潘先生的文集不难看出,潘先生精通多门外语,一生致力于翻译国外的法律制度和法学理论文献,立志把国外最好的法律制度和先进的法学思想介绍进中国,先后发表和出版了大量的法律法学译著;同时,潘先生殚精竭虑、矢志不渝地推进新中国比较法学的赓续和发展,对我国比较法学理论作出了极具深度的开创性的研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潘先生在我国法律法学翻译、比较法学教育和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新中国杰出的比较法学家和外国法律法学翻译界第一人。每一位接触到这部文集的学人,都会感受到潘先生学术功底之深厚,学术追求之执着,学术生活之淡定以及学术创作之智慧。他希望读者在读这部文集时能体会到潘先生为人为师的品格和德性,并择其善而从之。
《潘汉典法学文集》是《东吴法学先贤文丛》系列文集的一部分。《东吴法学先贤文丛》编委会代表、《文丛》副主编、苏州大学法学院院长胡玉鸿和《文丛》出版单位代表法律出版社社长黄闽向潘汉典先生恭贺文集出版
刚从医院出院不久的潘汉典先生不顾年老体弱坚持到会。他在发言时对与会嘉宾表示感谢,希望学界同仁共同努力,推动我国比较法事业的更大发展。
随后举行的“潘汉典法学之路”恳谈会由潘先生的弟子及《潘汉典法学文集》主编白晟博士主持。法学界前辈孙国华、陈光中回忆了他们与潘先生的学术交往,表达了对潘先生潜心学术的敬重。当年代表学校两次前往潘先生家中请潘先生来法大的两位校领导——司法部党组成员、校党委书记陈卓虽因病不能与会,仍致电向潘先生表示祝贺;时任法大常务副校长的甘绩华到会祝贺并祝潘先生教师节快乐。潘汉典先生的母校——广州培正中学和苏州大学法学院(前身为东吴大学法学院)代表谈到了广州培正中学的“红蓝精神”、东吴大学“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校训以及潘先生“法学之路”的早期历程。随后的自由发言更是真诚而踊跃。白晟博士介绍了《文集》的编辑过程、汇报了未收入《文集》并正在编辑的潘先生的其他大量著述。曾尔恕、刘兆兴、朱景文、费平成、黄风、贺卫方、郑永流等教授纷纷发言,分别从自身角度叙述了与潘汉典先生交往、求教、学习的经历,表达了对潘先生的尊敬和钦佩之情。恳谈会气氛轻松而热烈。
活动在比较法学研究院举办的答谢晚宴中圆满结束。
首发式上,我校校长黄进、同时作为《潘汉典法学文集》序言作者之一代表学校向我校最年长并仍辛勤工作在法学教育第一线的潘汉典先生恭贺文集出版和教师节快乐。黄进动情地回忆了自己上世纪80年代在武汉大学读研究生期间,曾经做过一些外国法律和法学论文的翻译工作,投稿到潘先生当时任主编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主办的《法学译丛》杂志上。没想到的是,作为杂志的主编,潘先生亲笔回信,对翻译文稿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一一指正文稿中的误译。潘先生治学态度之严谨,工作态度之认真,提携后进之情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难以忘怀。黄进提到了潘先生的两次“法大缘”,第一次是1952年建校时潘先生以北京大学讲师身份进入新成立的法大前身——北京政法学院,成为我校建校时的首批教师。第二次是1987年,潘先生应法大邀请,重回法大,担任比较法研究所首任所长并主编《比较法研究》,是法大比较法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人。黄进感谢当时校领导的远见卓识,能够把潘先生从社科院法学所请到法大。黄进还提到,从潘先生的文集不难看出,潘先生精通多门外语,一生致力于翻译国外的法律制度和法学理论文献,立志把国外最好的法律制度和先进的法学思想介绍进中国,先后发表和出版了大量的法律法学译著;同时,潘先生殚精竭虑、矢志不渝地推进新中国比较法学的赓续和发展,对我国比较法学理论作出了极具深度的开创性的研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潘先生在我国法律法学翻译、比较法学教育和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新中国杰出的比较法学家和外国法律法学翻译界第一人。每一位接触到这部文集的学人,都会感受到潘先生学术功底之深厚,学术追求之执着,学术生活之淡定以及学术创作之智慧。他希望读者在读这部文集时能体会到潘先生为人为师的品格和德性,并择其善而从之。
《潘汉典法学文集》是《东吴法学先贤文丛》系列文集的一部分。《东吴法学先贤文丛》编委会代表、《文丛》副主编、苏州大学法学院院长胡玉鸿和《文丛》出版单位代表法律出版社社长黄闽向潘汉典先生恭贺文集出版。
刚从医院出院不久的潘汉典先生不顾年老体弱坚持到会。他在发言时对与会嘉宾表示感谢,希望学界同仁共同努力,推动我国比较法事业的更大发展。
随后举行的“潘汉典法学之路”恳谈会由潘先生的弟子及《潘汉典法学文集》主编白晟博士主持。法学界前辈孙国华、陈光中回忆了他们与潘先生的学术交往,表达了对潘先生潜心学术的敬重。当年代表学校两次前往潘先生家中请潘先生来法大的两位校领导——司法部党组成员、校党委书记陈卓虽因病不能与会,仍致电向潘先生表示祝贺;时任法大常务副校长的甘绩华到会祝贺并祝潘先生教师节快乐。潘汉典先生的母校——广州培正中学和苏州大学法学院(前身为东吴大学法学院)代表谈到了广州培正中学的“红蓝精神”、东吴大学“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校训以及潘先生“法学之路”的早期历程。随后的自由发言更是真诚而踊跃。白晟博士介绍了《文集》的编辑过程、汇报了未收入《文集》并正在编辑的潘先生的其他大量著述。曾尔恕、刘兆兴、朱景文、费平成、黄风、贺卫方、郑永流等教授纷纷发言,分别从自身角度叙述了与潘汉典先生交往、求教、学习的经历,表达了对潘先生的尊敬和钦佩之情。恳谈会气氛轻松而热烈。
活动在比较法学研究院举办的答谢晚宴中圆满结束。
原文来源 法大新闻网
感谢您对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友好访问,保护用户个人信息是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基本原则,本网将按照本声明及《隐私政策》的规定收集、使用、储存您的个人信息,特此发布本声明如下,提醒您仔细阅读。
1、本网站尊重您的隐私,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处理网络个人信息的规定来处理您的信息。
2、本声明将介绍我们如何处理通过网站收集的所有个人信息,以及访问和更正这些个人信息的权利。
3、本网站享有变更本声明的权利,这些变更信息在更改的声明发布时立即生效。建议您定期阅读声明,了解声明变更的情况。
1、我们收集您的个人信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向您提供更好的产品、服务,优化并丰富您的用户体验,这些个人信息是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您的个人身份的信息,包括:
①姓名
②移动电话
③您在网站的表格上输入的其他信息(电子邮箱、出生日期、学历等)
④在您上载到网站的内容中包含的任何个人信息
2、以上个人信息均是您自愿提供。您有权拒绝提供,但如果您拒绝提供某些个人信息,您将可能无法使用我们提供的产品、服务,或者可能对您使用产品或服务造成一定的影响。
3、对于不满18岁的用户,须在其法定监护人已经阅读本声明并且许可的情况下,通过网站提交个人信息。
用户使用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服务过程中,根据具体需要,用户提供个人信息。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将采取一切必要合理的措施保护用户提供的个人信息,未经用户同意不会向第三方透露用户的个人信息,但以下情况除外:
1、经您事先同意,向第三方披露。
2、根据法律的有关规定或者行政或司法机构的要求,向第三方或者行政、司法机构披露。
3、如您出现违反中国有关法律、法规或者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服务协议或相关规则的情况,需要向第三方披露。
4、为提供您所要求的产品和服务,而必须和第三方分享您的个人信息。
5、其它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根据法律、法规或者网站政策认为合适的披露。
以下情况造成个人信息外泄的,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不负任何责任:
1、用户将个人密码告知他人或与他人共享注册账户。
2、政府部门、司法机关等依照法定程序要求本网站披露个人信息的。
3、任何由于计算机问题、黑客攻击、计算机病毒侵入、或因政府部门管制而造成的暂时性关闭等影响网络正常经营的不可抗力而造成的个人信息泄露、丢失、被盗用或被篡改等。
4、由于本网站链接的其他网站所造成的个人信息泄露。
用户注册后将获得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账号及密码,用户应当妥善账号及密码并对通过账号进行的行为负责。用户若发现任何非法使用用户账号或安全漏洞,应立即通知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用户同意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有权通过邮件、短信、彩信等形式向用户发送订单信息、促销活动公告等,如果用户不想接收来自订单信息以外的邮件和短信,用户需及时通知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对于用户因使用网络服务而遭受的任何直接、间接、偶然、特殊及继起的损害不承担责任,亦不对用户所发布信息的删除或储存失败承担责任。
用户使用网络服务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义务:必须符合中国有关法规,不传输任何非法的、骚扰性的、中伤他人的、辱骂性的、恐吓性的、伤害性的、庸俗的,淫秽等信息资料。不使用网络服务进行非法用途,如教唆他人实施犯罪或侵权行为。不干扰或破坏网络服务或与网络服务相连的服务器和网络。遵守所有涉及使用网络服务的网络协议、规定和程序。用户须对自己在使用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若用户违反上述任何义务,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有权作出独立判断立即取消用户服务账号,并保留追究用户法律责任的权利。用户在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使用记录将作为用户违反法律的证据。
如果您需要查询、修改或更正您的个人信息,或对个人信息保护问题有任何疑问或投诉,您可以拨打电话40004-98986联系我们。
本服务条款的生效、履行、解释及争议的解决均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如发生争议应提交北京仲裁委员会裁决,仲裁裁决是终局的。本服务条款因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法律相抵触而导致部分无效,不影响其他部分的效力。